想创业或加入创业团队?请先做好踩坑准备
写在开头,主要是自己的总结与反思,有点长,大多是主观,不论战正不正确,就是开放式交流,不断积累完善这文档并期待它能一直进化,另外,写的目的不是想打压创业的热情,而是奔着提高创业成功的概率,因为创业的高回报,肯定还是不断会有年轻人涌入,如果有好好深度思考与准备,那么就跟21点或德州的牌桌一样,你是在"算牌"还是在"赌博"? 差别很大。
注 : 如果觉得有启发,请随意分享/转发,不需要征求
入伙前的思考 :
#请先诚实拷问自己是想创业还是在逃避
很多从大厂出来的创业者或者是想加入创业的人,认真聆听他们的说法后,大部分的人可以发现一条共性,就是愤愤不平的情绪,"觉得大厂里内卷严重,自己不被重视""凭什么我干得这么多,好绩效是别人的""我不看好公司未来的发展""公司的战略不清晰""内斗严重,我不喜欢工作氛围"等等,类似的大白话能听到很多,但如果冷静下来问问自己,其实会发现,是自己的认知与能力遇到局限,尝试用看似自洽的逻辑性去说服自己创业或加入创业公司,因为可以自己说了算,为情绪找到出口,但认知局限的本质问题并没有解决,所以为什么创业失败的概率是非常高的。
#理性面对本质问题而不是情绪高涨觉得遇到知音
逃避并不可耻,它是人性,但这个时候切忌几件情绪上的摩擦 :
  1. 都是公司的错, 公司不重视我,不给我资源,所以我想出来看看机会
  1. 明明是奔着创业高杠杆的回报,但又要包装是为了创业的情怀
  1. 觉得遇到知音跟真正的伙伴,特别被對方觸動失去已久的熱情,请先冷静一晚
  1. 自己真的懂或热爱所做的产品吗? 还是被话术感染情绪
  1. 忽略创业公司商业模式是否成立,觉得人对了最重要
每个人离开学校后,都是不断在做"选择",选择没有对错,但会造成不一样的结果,今天想创业或加入创业团队是否在逃避面对自己的短板? 请回归"理性",一个简单的检验方式就是自我总结,列下来自己最真实的困境与短板,今天造成需要再做新选择的原因,其实是自己,只有深入挖掘与确认问题的根本,才能开始尝试解题,大厂与创业公司的选择只有一个逻辑,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,当然这个前提是你有选择的权力,如果没有那只能提升自己技能,先求生存,别把all in跟一起干成事业常挂嘴边
#创投圈人脉建立远比你想象中重要
拿出一张白纸,列出来所有能联络上,创投圈的朋友,包含正在创业的、FA、VC等等,如果发现特别少,那么你对创业或加入创业团队的认知就有非常大的局限,当下要做的不是选择创业或加入创业公司,而是找到一切的方法去扩展这样的人脉圈,而且这些人脉是愿意跟你坐下来好好聊上一个小时,我称之为有效的创投人脉圈,唯有这样,才能用最高效的方式,提升对市场的认知,给自己的选择扫盲,踩坑的概率才有可能下降。
#合伙人需要的是相似而非互补
创业团队,往往资源有限,如果合伙人团队并没有一致的使命与共识,那么会发现每个人所想的,其实不一样,就会不断产生磨擦,举例,可能CEO想要的是尽快短期"做好"数据,融资下一轮,其他合伙人想的却是做长期有价值的事,摩擦就会发生 ; "时间",创业公司间最公平且重要的生命线,当时间都花费在磨擦、争执时,已经输掉一半,所以找到相似的合伙人,默契、信任能非常快建立,哪怕有想法不一致时,因为有足够的默契与信任,就能比很多创业团队更快沟通找到共识,千万别忽略这点差距,影响是巨大的。
#当下对业务的信心大概率都是假象
达克效应的曲线图,相信很多人都看过,在创业的过程中,无法避免,一定会不断走好几遍,请相信当下对业务的信心主要是认知局限造成,只有当跌到绝望之谷时,才能清楚意识到,业务没有想象中简单,这时候考验的就是合伙人团队的认知提升速度,受挫时怎么还能坚持住,去爬开悟之坡,很可能爬坡时做出来的业务跟原本完全不一样,这是非常正常的,所以选对合伙人远比选对业务方向重要。
#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偷懒
很多创业者常说有焦虑症、抑郁症,纠结无法做决策,但它的核心原因还是对业务认知不足而非性格缺陷,当尝试去观察与分析很多创业者,就会发现,基本上都能做到在战术上非常勤奋,因为至少做到这点时,在心理上获得安慰,觉得够努力所以对得起投资人跟团队,但其实是在掩盖战略上的偷懒。问题的根源还是不肯承认对业务的认知不足,所以在重要的决策上就会产生依赖心态,寻找内部或外部的"浮木",想走捷径,到后面甚至会焦虑,也不敢让团队知道自己的焦虑,但真正的问题是自己,外部能给的建议都是在信息不足下给到的,如果自己无法独立思考,就会发现业务愈做愈虚,一直靠话术去圆自己的缺失,最终迷失,优秀的候选人吸引不来、业务无法突破、投资人也就没有信心,最终就只能面临项目结束的那一刻。